「我要開公司 https://patcpa.com.hk/blog/【香港開公司】在香港開設公司的步驟與注意事項!」——這句話從嘴裡說出來時,心跳快得像鼓點;但真正坐下來寫商業計畫書時,卻發現「原來開公司要懂的事,比想像中多100倍」。
作為見過數百位初創者的創業顧問,我總說:「開公司不是『衝刺賽』,而是『馬拉松』——起點準備得越好,後續才跑得越穩。」這篇以「新手視角」拆解開公司的全流程,從「為什麼開」到「怎麼活下去」,用最接地氣的語言,帶你走過每一步。
第一步:先問「為什麼開公司」——熱情之外,更要「解決真問題」
許多人開公司的動機很單純:「厭倦上班」「想賺大錢」「覺得自己有本事」。但這些動機太虛,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崩潰。真正能支撐你走過初創期的,是「解決一個具體的痛點」。
舉個真實案例:
朋友小芸辭職前是廣告公司文案,她發現「媽媽們買兒童餐具時,總擔心塑膠有毒」,於是開了「安心小廚」——專門賣「食品級PP材質」的兒童碗盤,還附上「材質檢測報告」。結果上線三個月,訂單漲了5倍,因為她賣的不是「碗盤」,是「媽媽的安心感」。
關鍵動作:
開公司前,拿紙筆寫下三個問題:
- 1.你的產品/服務能解決誰的「具體問題」?(例如:上班族沒時間做飯、家長擔心兒童用品安全)
- 2.市場上已有類似產品嗎?你的「差異化優勢」是什麼?(價格更低?品質更好?服務更貼心?)
- 3.如果前三個月沒收入,你能撐多久?(建議預備至少6個月的「生存資金」,覆蓋房租、人工、基本開支)
第二步:選對「公司類型」——有限責任vs. 行號,差別決定未來
台灣的公司類型多到讓人頭暈:有限公司、股份有限公司、行號、獨資商號……選錯類型,可能影響稅負、擴展性,甚至「債務風險」。
最實用的選擇邏輯:
- •如果你是「一人創業」或「小團隊」:優先選「有限公司」(資本額10萬元即可)。股東只需負「有限責任」(出資額以內),未來想募資、擴廠也更靈活。
- •如果你想「快速試水」(如擺攤賣手工餅乾、接案設計):可先登「行號」(個人經營登記)。流程簡單、稅負低(營業稅+所得稅),但業主需負「無限責任」(債務連帶,例如欠供應商錢,房子可能被查封)。
- •如果你想「規模化經營」(如開連鎖店、引進投資):再考慮「股份有限公司」(最低資本額500萬元)。但註冊門檻高、程序複雜,適合已有一定業績的團隊。
避坑提醒:
別為了「聽起來專業」亂選類型!曾有位創業者為了「股份有限公司」的名號,硬湊500萬資本額,結果因營運不善倒閉,債務全得自己扛。
第三步:跑完「登記流程」——從營業執照到稅籍,一次搞懂
註冊公司的流程看起來像「過五關斬六將」,但只要按步驟來,其實1-2週就能搞定。以下是台灣初創公司最常走的「有限公司登記路線」:
- 1.核名:先想3-5個公司名(例如「小芸安心廚具有限公司」),到「經濟部商業登記公示資訊查詢系統」查重名(重名率高,建議加「地域」或「特色詞」,例如「台北」「手作」)。
- 2.準備文件:公司章程(可找代書代擬,費用約2000-5000元)、股東身份證、出資證明(現金或實物,例如技術入股需評估報告)、營業場所證明(租賃契約或所有權狀,若租辦公室,房東需簽「同意書」)。
- 3.遞件登記:到公司所在地的地方商業處遞件(部分縣市可線上申請),約5-7個工作天核發營業執照。
- 4.稅籍登記:拿到營業執照後,30天內到稅捐機關辦理「營業稅籍登記」。年營業額50萬以下可選「小規模稅戶」(稅率3%),稅負更低;超過50萬自動升級為「一般稅戶」(稅率5%)。
- 5.開設銀行帳戶:帶營業執照、負責人身分證到銀行開公司戶。建議選「免手續費」的銀行(如玉山、台新),初期資金流動更靈活。
實務技巧:
- •核名時別用「中華」「台灣」等敏感字,容易被駁回;
- •營業場所若租賃,務必確認房東同意「作為公司登記地址」(部分老舊公寓或透天厝不允許);
- •小規模稅戶每年營業額超過50萬會自動升級,提前評估業績再選擇。
第四步:搭建「核心團隊」——找對人,比「自己拼」更重要
許多初創者會陷入「什麼都自己做」的陷阱:既當老闆又當業務、會計、設計,結果累到生病,公司也做不大。
團隊搭建的3個原則:
- •互補性:技術型創辦人(懂產品)+ 營運型夥伴(懂銷售)+ 財務型夥伴(懂稅務),比「全才型」更穩定。例如:做軟體的團隊,需要「程式碼高手」+「行銷專員」+「客戶成功經理」。
- •信任度:創業初期資源有限,優先找「認同理念」的朋友或舊同事。利益糾紛是初創團隊解散的主因,「理念一致」比「能力強」更重要。
- •股權分配:別平均分配!建議創辦人佔51%以上(保留控制權),其他夥伴按「實際貢獻」分配(例如:技術貢獻30%、營運貢獻20%)。曾有團隊因「平均股權」導致決策僵局,最後被迫拆夥。
真實案例:
筆者輔導的「綠屋設計」團隊,創辦人阿凱(室內設計師)找了大学室友小芸(行銷專員)合伙。阿凱負責設計,小芸負責接案、客戶維護,兩人股權比例6:4。三年後,團隊從2人擴展到12人,年營業額破千萬——關鍵在於「互補」與「信任」。
第五步:守住「資金紅線」——現金流是公司的「生命線」
許多初創公司倒閉,不是因為「沒生意」,而是「沒現金流」:客戶拖延付款、供應商催貨款、員工薪水發不出……
資金管理的3個救命技巧:
- •預留「應急金」:每月營業額的10%-15%存起來,應對突發開支(如設備損壞、客戶退單)。筆者見過太多團隊因「沒應急金」,一筆突發支出就倒閉。
- •控制「應收帳款」:簽合約時註明「付款期限」(例如:交貨後30天內付款),逾期可收取「滯納金」(例如:每日0.5%)。曾有客戶拖了半年才付款,靠滯納金才勉強撐過去。
- •簡化「開支項目」:初期別急著租高級辦公室、買豪華設備。優先用共享空間(如WeWork)、二手設備(如閒魚買辦公桌),把錢花在「刀刃上」——例如行銷、產品研發。
關鍵提醒:
- •別為了「衝業績」接虧損案(例如:客戶壓價到成本以下);
- •每月做「現金流量表」,清楚掌握「錢從哪來、去哪兒了」。
結語:開公司不是「冒險」,而是「有備而戰」
開公司從來不是「憑熱情就能成功」的事,它需要「理性規劃」與「持續學習」。但只要你走對步驟、避開陷阱,也能把「夢想」變成「事業」。
下次準備開公司時,不妨先問自己:「我解決了什麼真問題?」「我準備好應對挑戰了嗎?」——答案若清晰,就大膽出發吧!畢竟,這世界最酷的事,莫過於「用自己的方式,活成想活的樣子」。